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 2011-08-15 16:32:00   作者:   来源: 市文联

 
 
 

提 要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是指以创新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环境优美和谐以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

  《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佛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规划。它是指导佛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通过“四化融合”构建“ 智慧佛山”,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佛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超前引领的高效政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有利于优化大众生活方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

  《规划纲要》确定了“智慧佛山”的战略定位:通过“四化融合”,把佛山建设成现代产业聚集区、睿智管理先行区、智能生活新天地、美丽和谐好家园。

  《规划纲要》明确了总体发展目标:

  三年见成效,到2012年,培育若干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物联网”产业得到起步,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东平新城)基本建成,民众的网络化、数字化生活更加丰富,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成效显著,“智慧佛山”初见成效。

  五年大跨越,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形成若干个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引领佛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联网”产业形成规模。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四化融合”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智慧佛山”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成格局,到2020年,佛山将基本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环境优美和谐、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

  《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大任务:以“四化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四化融合”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以“四化融合”丰富大众智能生活;以“四化融合”营造美丽和谐家园;以“四化融合”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

  为了把宏观的战略规划与可操作的工程项目结合起来,《规划纲要》提出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重点建设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物联网产业工程、数字文化产业工程、企业融资工程、农民收入倍增工程、U-佛山建设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智能生活工程、东平新城——智慧城市示范工程、电子商务工程、“招才引智”工程。

  目 录

  前 言

  一、“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相关概念

  (二)发展基础

  (三)机遇和挑战

  (四)重要战略意义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1、现代产业聚集区

  2、睿智管理先行区

  3、智能生活新天地

  4、美丽和谐好家园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以“四化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精心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

  3、着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4、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5、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

  6、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

  二)以“四化融合”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1、构建高效智能化电子政府

  2、加速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3、打造稳定和谐“平安佛山”

  (三)以“四化融合”丰富大众智能生活

  1、加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公共事业智能化水平

  3、扩展网络民生的应用范围

  (四)以“四化融合”营造美丽和谐家园

  1、打造岭南文化名城

  2、倡导低碳绿色生活

  3、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五)以“四化融合”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

  1、提升外向型经济能力

  2、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

  3、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

  四、保障体系

  (一)组织领导保障

  1、组建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发展

  2、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配套政策

  3、建立评估体系,实施目标考核

  (二)资金投入保障

  1、落实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入

  2、引入社会资本,拓展资金渠道

  (三)人才智力保障

  1、加大人才培养,保障人才供给

  2、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人才质量

  五、重点工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

  (二)物联网产业工程

  (三)数字文化产业工程

  (四)企业融资工程

  (五)农民收入倍增工程

  (六)U-佛山建设工程

  (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八)智能生活工程

  (九)东平新城—智慧城市示范工程

  (十)电子商务工程

  (十一)“招才引智”工程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佛山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都处在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佛山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建设和谐佛山;推进体制机构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佛山市的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佛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四化融合”是在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精神基础上,结合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当中的实际,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发展理念,即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相互融合,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十七大报告“五化并举”精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四化融合”不仅仅是以信息化为龙头来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和加快国际化,更是四者以创新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化的实现、城市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质量,为城市化和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撑,城市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国际化则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深化。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城市经济信息、地理、人口、文化、生活等各种综合信息收集,然后分析、统计、集成、互联这些数据,并且将其系统化、结构化和智能化,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城市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能力和管控能力,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新的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城市生活等模式,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便捷、健康、愉快、安全的生活环境。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是指以创新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环境优美和谐、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

  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2009年,佛山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6%,增长速度在珠三角地区位居第一;2009年生产总值达4814.50亿元,居全省第三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0579元(折合11759美元),增长12.8%。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光电、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布局和培育发展;以高端信息产业、专业机械装备制造、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正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家用电器、陶瓷、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突破,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所提高;以金融、总部经济、创意、物流、会展、商贸、旅游和房地产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信息化事业发展迅猛。信息产业在规模、效益、载体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稳步推进,信息化在促进电子政务、社会公共事业以及大众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作用日益凸显,为“智慧佛山”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四是广佛同城化建设步伐加快。广佛轨道交通佛山段建设进展顺利,与广州主干路网的衔接有序进行;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佛开高速公路扩建、广贺高速(三水段)、江肇高速(高明段)、广三高速扩建等9个在建项目抓紧推进;通信同城、金融同城正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水平和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五是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8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9元,增长10.8%;2009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5.01亿元,比年初增长12.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有序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六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下降,均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和关停转力度加大;企业脱硫、使用清洁能源和“上大压小”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汾江河整治取得实效,水质达到了四类水标准。 

  七是“大部制”改革初见成效。“大部制”在全市各区顺利全面推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佛山经济在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大体系进程当中,既享受国际自由贸易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的加大,给佛山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再加上内需不旺以及社会各种冲突的相互交织,使佛山经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产业水平总体偏低,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服务业比重不高,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严重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品位;土地短缺局面不断恶化,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物联网产业还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佛山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仍未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CEPA使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国家相继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其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我省出台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都为佛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未来十年是佛山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佛山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智慧佛山”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四化融合”将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改善人文居住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四化融合”构建“ 智慧佛山”,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佛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超前引领的高效政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有利于优化大众生活方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智慧佛山”的发展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化和公共管理信息化,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推进无线佛山建设,提高公众在教育、社会保障、交通、医疗以及社区等方面的智能化生活水平;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大对外开放,紧密与港澳台合作,推动企业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过“四化融合”,把佛山建设成现代产业聚集区、睿智管理先行区、智能生活新天地、美丽和谐好家园。

1、现代产业聚集区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为重点,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及我市各类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光电产业、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医药、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通过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突破高端环节、提升产品层次,引领我市现代产业发展,实现我市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跨越,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睿智管理先行区

  加快信息化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面渗透,加强城市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政府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提升政府处理社会事务和应急事件的决策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利用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成为睿智的社会管理先行区和改革创新示范区。

3、智能生活新天地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智能化,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电网以及智能环保等方面取得实效。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移动化成为市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有效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4、美丽和谐好家园

  以信息化、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走出一条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新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年见成效,到2012年,培育若干个产值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物联网”产业得到起步,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东平新城)基本建成,民众的网络化、数字化生活更加丰富,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成效显著,“智慧佛山”初见成效。

  五年大跨越,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形成若干个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成为引领佛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联网”产业形成规模;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成为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四化融合”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智慧佛山”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成格局,到2020年,佛山将基本建成现代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环境优美和谐、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

  快速布局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

1、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把握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光电产业(光电显示、光伏、光照明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现代服务业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培育新医药、环保、新能源汽车3 个成长快的新兴产业。

2、精心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

  抓住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机遇,发挥和提升现有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重点突破短距离无线电通讯技术、组网和协同处理、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技术等物联网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筹划一至两个大型直接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联网应用项目,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项目,占领制高点,带动和吸引其他项目的集聚和发展;培育发展以云计算和数据处理中心为平台的新业态,突出发展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社区云”,为“智慧佛山”建设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

3、着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根据世界产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转移的趋向,有选择地发展适应佛山产业基础,低碳绿色,又有良好成长性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专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如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金属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包装印刷机械、纺织机械、起重运输设备、模具、机械零配件等门类;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形成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研发、物流、销售、展示、培训及汽车服务、汽车文化协调配套的汽车产业集群。

4、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重点改造和提升家用电器、建筑陶瓷、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品、食品、家具等具有突出地位和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管理(ERP)和六西格玛(6σ)等各类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通过拿来主义、联合开发、自主创新等路径,开发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的品牌产品,促使我市制造业全面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并跻身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联合国支持产业集群和资本运作佛山国际示范城市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走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注册专利、制定标准、品牌输出等发展道路,通过资本市场和跨国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

5、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特色制造业深入融合、互动发展,重点发展包括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会展及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高标准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将其打造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国内金融创新实验区;依托“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具备国际调配运作能力的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重点支持数字内容、工业软件、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行业发展;吸引国内外集团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佛山,通过总部经济促使产业链条向上、下游的高端延伸,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聚集地;培育陶瓷、家电、有色金属、家具、花卉、专业机械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会展,与广州联手打造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使佛山成为既有特色优势又与国际接轨的全国乃至国际知名会展城市。

6、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精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由生产向生活服务和环境生态多功能转变,建立都市型、观光型、生态型、外向型和品牌型现代农业体系;重点发展蔬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观光休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和完善农业现代化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信息和服务的配套功能。

  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对海量的政务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使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变得更加睿智。

1、构建高效智能化电子政府

  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建设法治、责任、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全市共建共享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完善人口、企业法人、地理信息(GIS)、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优化网络数据、应急指挥、灾难备份三大中心,形成全市网络交换、数据存储、信息处理、业务运作、服务支撑和运维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加快职能转变,优化审批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网上审批和网上办事;强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升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

2、加速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充分整合应急、公安、消防、卫生、交通、三防、地震、环保、气象、国土等部门的应急救助资源,实现统一的应急救助联动指挥调度,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防御能力,构建统一、规范、快速、完善的应急处理体系,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采用“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平台,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实现精确、协同、高效的崭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维护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

3、打造稳定和谐“平安佛山”

  加快城市安全系统建设,实现城市治安管理的统一调度、报警处置、监控联动和资源共享,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控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听得见,看得着,查得到,控得住”的城市立体防控体系。

  通过“四化融合”,突破大众生活的时空限制,拓展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消费,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使大众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舒适和多元化。

1、加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深化和完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实现各网络和业务间的互联互通;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NGN)、下一代移动通信网(NGM)等先进网络的试验与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网络,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满足公众宽带接入要求,改善我市互联网使用环境;加快全市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改造,逐步普及数字电视和无线广播,大力开展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建设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U-佛山”。

  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以数字家庭、互联网电视和网络传媒文化产业为切入点,探索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保障机制,促进网络和业务的全面融合,普及应用融合业务,推动电信、广播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丰富大众生活。

2、提高公共事业智能化水平

  全力推进信息化便民利民工程,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智能化。

  智能教育: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向高效纵深发展,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与水平,促进佛山教育进入“3e时代”,即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和学习数字化,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实现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数码学习港”,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公民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网上科普和远程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智能社会保障:推动市民卡工程建设,以实施“市民卡”工程为主体,实现全市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完善全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业务资源数据库,逐步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整合,为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建设和完善市区道路、快速路及轨道交通的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旅行信息系统、高速公路区间测速系统等业务子系统;加快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普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各类车辆上的安装和应用;开发市交通数据交换系统,深化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交通信息化综合体系,让市民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

  智能医疗:建立实用共享的市民数字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和医疗卫生绩效监管信息系统;加快实施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建设为着力点,规范、整合全市医院信息系统,全面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积极打造医疗卫生“一卡一网一库”,基本实现数字健康、互联互通、服务市民。

  智能社区:加快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结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托人口、企业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开发政府部门面向社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与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采用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社区服务网站等方式,推动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健康指南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进家庭;扩展“为民邮箱”民生服务类信息,推出更多人性化和个性化信息服务项目,让市民畅享更加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和更加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

3、扩展网络民生的应用范围

  基于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加快网络民生民情建设,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服务、广阔的创业就业空间和畅通的民主渠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建立长期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推进网络发言人平台建设,实现网络发言人平台向全市范围延伸;贯彻实施与网络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保障互联网安全,促进网络民生民情的健康发展。

1、打造岭南文化名城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文物等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粤剧、武术、龙狮、秋色等体现岭南特色文化的民间、民俗文化在佛山集聚发展。

  推进文化艺术系列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大对陶塑、剪纸、香云纱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传承人或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持行业优势。

  做大做强岭南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创意、动漫网游、传媒、印刷、出版、演艺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建设辐射全国和世界的岭南文化产业高地。

2、倡导低碳绿色生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道路、水系绿化为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加快推进“十纵、十横、两环”市级骨干道路绿网系统和“三廊、一区、两环、两带”市级城市河道绿网系统建设;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大力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的建设。

  推进城市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对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监管和利用能力。

  实施“智慧环保”工程。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为主的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深层利用,提高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进城市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行业发展,探讨新型交通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导、出租车服务和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公共交通体系,积极引导广大市民选择绿色环保文明的城市出行方式。

3、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统筹土地利用、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各项规划,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市内实现市、区、镇、村四级公共基础设施对接,在市外实现与周边城市对接。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依托佛山毗邻港澳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辐射东南亚、在全球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1、提升外向型经济能力

  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物流配送三大平台,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公共物流服务,推进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打造联合国采购基地。

  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加快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构建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将佛山打造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旅游等为一体的区域性商贸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扎实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建设,把佛山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国际电子商务重要城市。

  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加快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构建金融业发展平台,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提高佛山金融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2、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

  深化CEPA(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合作。重点在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加强合作;支持与港澳在城市规划、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对接;鼓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应急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港澳人员到内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推动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依托佛山现有台资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建立多种交流机制,加大协会、商会等民间交流力度,鼓励开展经贸洽谈、合作论坛和商务考察;加强与台湾在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社保和文化等领域合作。

3、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

  推进产品标准化进程,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订具有国际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

  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国际性大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大型跨国公司发展。

1、组建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发展

  成立市“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市长、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协调各工作专责组工作,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成立相关工作专责组,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信息产业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工作专责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2、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配套政策

  各区、各部门及各行业要立足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发展实际,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编制落实纲要重点任务专项计划。市直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纲要实施的指导,制定纲要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抓好落实。

3、建立评估体系,实施目标考核

  加强目标考核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纲要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把纲要实施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督查和问责工作。完善纲要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纲要的实施和监督。

1、落实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设立“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发展专项资金,推动“智慧佛山”又好又快发展;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试点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2、引入社会资本,拓展资金渠道

  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接轨、适合“智慧佛山”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来佛山发展;积极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智慧佛山”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培育本土产业发展。

1、加大人才培养,保障人才供给

  优化和完善佛山市人才教育体系,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有计划地对建设“智慧佛山”所需的现代产业和重点领域进行人才培训,为“智慧佛山”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2、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人才质量

  建立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有创新能力、在各自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高级人才;利用毗邻穗港澳的良好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留学人员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留学人员投资创办企业;完善人才服务的市场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对高级人才和留学人才信息资源管理,为高级人才在户籍迁移、配偶就业、子女入托转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9”特色产业基地,重点主攻光电产业、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新医药、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产品研发,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占领产业技术制高点;加强招商引资,集中力量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重点抓一两个龙头项目的引进培育,以此带动产业发展。

  推进以传感网络、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来佛山设立物联网研发中心与产业化基地;重点培育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产品企业,适时组建产业联盟;支持射频识别(RFID)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推动射频识别技术在白色家电、商贸物流、智能交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骨干企业,培育有优势的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以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为代表的动漫产业以及数字出版、数字化教育、数字图书馆、移动通信内容等信息内容服务业。开展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逐步具有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合佛山自身的产业特点,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本市场资源,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海内外上市以及助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壮大企业发展实力,让资本之光照亮产业高地;积极推动全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将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培育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结合起来,支持鼓励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同行业和非上市公司,增强规模优势,带动佛山支柱产业发展,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佛山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突破。

  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引导、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创新、农村居民创业、强农惠农政策扶持”4项重点子工程,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4种收入;积极推进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建立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使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异。

  紧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采用“政府推动、需求带动、市场运作、企业投资”的模式,大力营造我市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做好业务和市场的培育,推动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构建泛在、智慧的信息网络体系,推进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

  加强全市信息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人口、企业法人、地理信息(GIS)、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加强跨部门业务系统的整合力度,加强部门和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水平,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带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社区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智能化,打造市民综合资讯平台,推进文化资源共享;推进数字家庭的普及应用,推动宽带入户;推广市民卡项目,整合各类智能卡资源,全面普及信息化在市民生活中的应用,全方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品位。

  按照佛山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总体定位,东平新城作为新的佛山中心城区,未来将打造成智慧城市的示范区,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嵌入感应器,形成智能化的物联网,率先实现交通、电力、城管的智能化;建设智慧信息大厦,成为“智慧佛山”的信息神经中枢,成为市民体验和感知“智慧佛山”的示范场所。

  加快乐从镇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抓好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平台,鼓励有实力的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贸易、金融、交通、旅游、商业、娱乐、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等领域的应用。

  围绕“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战略目标,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跟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人才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以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服务为出发点,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人才开发机制改革为动力,切实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工作,努力创新人才评价、选用、激励、引进、配置机制,全面构筑佛山人才新高地,为推动佛山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