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 2009-02-24 13:51:00   作者:   来源: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9年2月18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是我市在文化工作上贯彻落实《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动作,改善民生文化福利成为《意见》关注的重点。

  《意见》提出,我市全力打造岭南文化名城品牌的目标是:在未来3~5年内,统筹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扶持文化人才成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使我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文环境富有魅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的文化名城。

  《意见》的主体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统筹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福利。第二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岭南名城文脉。第三是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具体措施。

  其中,众多涉及“文化民生”的政策措施的提出值得关注。《意见》明确提出,力争至2013年形成经常性的、涵盖各艺术门类的展演市场,如2009年引进约15场国内外高水平展演活动;市、区政府每年对若干个水准高、影响力强的群众文艺社团给予资助,如合唱团、舞蹈团、戏曲曲艺团等;积极推进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等。

《关于进一步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昨日出台——

关注文化民生 传承岭南文脉

   有文化不能光靠嘴说,建设岭南文化名城更需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昨日,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我市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岭南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提出具体的目标与任务。关系到群众文化权益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有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东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份历时半年,经过不断推敲完善,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而成的《意见》,针对目前佛山人文环境再造中存在的突出薄弱的环节,提出集中解决和改进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速读《意见》:

  《意见》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述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给予文化民生极大的关注。

  其中包括服务基层的联合图书馆工程和农家(社区)书屋等文化民生工程建设。  

  《意见》的另一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岭南名城文脉”。包括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推动民间工艺品研发与创新等重点工程和项目。

  《意见》中还明确提出要以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等重点工程为抓手,提升旧城的价值,展现岭南文化名城新貌。对佛山青年粤剧团、话剧团、石湾美术陶瓷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等文化主体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规划。

  ◎具体措施之文化民生

  ①五区图书馆互通互联  

  联合图书馆建设要在中心组团公共图书馆初步整合的基础上,2009年实现五区公共图书馆全面互通互联。

  ②400家“农家书屋”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  

  至2010年全市共建成约400家农家(社区)书屋,初步解决基层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③今年有15场高水平展演  

  以政府项目补贴或定向资助的方式,引进能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和艺术展览来我市展演。鼓励社会力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组织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展演活动。2009年引进约15场展演活动,之后每年根据市场需求适量递增,力争至2013年形成经常性的、涵盖各艺术门类的展演市场。

  ④群众文艺社团将受资助

  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市政府每年对若干个能代表我市群众文艺活动水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文艺社团,在创作、演出、对外交流等方面给予资助,各区政府也要对本区有代表性的群众文艺社团给予相应的扶持。

  ⑤改善外来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  

  编制由公共财政为外来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量化指标体系,规范和引导各镇(街)、工业园区的外来工文化建设工作。

  ⑥十分钟文化圈让文化生活更便利   积极推进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在人口密集区域,鼓励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剧场、电影院、博物馆、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有条件分时段向社会开放,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

  解读

  “做好这些实事,改善的是城市的精神气质,市民文化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徐东涛说,“文化民生”是此次《意见》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多项政策措施都是为积极改善民生文化福利而设立,体现的是对市民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此外,如“资助群众文艺社团” “积极探索利用闲置场地,扩大居民文化活动场所”等措施,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普遍获得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权利,也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的机会与平台。

  ◎具体措施之传承岭南文脉 ①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有了保护经费与特殊津贴  

  对佛山剪纸、醒狮、龙舟说唱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财政每年适当安排专项保护经费,所属各区每年投入不低于市投入标准的配套保护经费;对列入省、市、区级名录的每个项目,由所属各区参照市财政的做法,明确保护责任,每年投入专项保护经费。对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定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政府特殊文化人才津贴,保障其日常的传承工作。  

  ②挖掘民间工艺品的产业价值   组建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加挂佛山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的牌子,对佛山陶艺、剪纸、木版年画、灯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和研究。发掘传统民间工艺的产业价值,研发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品,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③深化佛山传媒集团改革  

  在政策上加大对佛山传媒集团的扶持力度。通过进一步理顺全市有线电视网络的体制,加快佛山珠江传媒集团股份公司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巩固和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倾力打造“广佛都市网”,推动佛山传媒集团在演艺、体育、旅游、影视、会展等领域的产业发展。  

  ④设立“佛山市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  

  扩大“佛山市传统陶艺创新大赛市长奖”奖励范围,改设为“佛山市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首届奖励总额不低于30万元,以后根据市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

  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节庆品牌

  打造若干个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国际影响的文化节庆品牌,如中国佛山陶瓷艺术创意设计展、佛山秋色欢乐节、粤菜文化大观园等。依托“佛山秋色”、“行通济”、祖庙庙会(北帝诞)等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活动内容与方式,使之成为岭南文化和佛山本土民俗文化的代表性节庆活动。  

  ⑥结合广佛都市圈趋势打造对外城市文化形象  

  全面加强与广州等邻近城市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通过媒体的组织和宣传,结合广佛都市圈、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传播佛山城市文化形象,推动佛山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今后几年重点筹备组织“佛山工艺美术走出去”等系列活动。

  解读

  “传承岭南文脉,从具体的措施入手,让佛山真正具有文化名城的气派与内涵。”

  徐东涛介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将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让市场与产业化成为其新的保护与发展途径。因此,在《意见》中,首先着力解决了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针对性地理顺佛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体,如企业及专业院团等的问题,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紧密的结合。  

  据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意见》中还特别提到保障机制,包括建立市、区分担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经费的保障及增长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办法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和群众文化艺术团体,支持文化创意发展等项目。据了解,为将《意见》中的措施落到实处,目前我市已经在积极筹划建立岭南文化名城的专项资金。(佛山日报2009.2.19)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