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佛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09-09-27 16:03:00   作者:   来源: 市文联

佛府办〔2009149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机构:

《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五月十八日

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总体情况

跨入21世纪以来,佛山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2007年,全市拥有文化产业企业3745个,从业人员128830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599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46亿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7%,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11.32万元。佛山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全国文化产业的平均指标。

(二)内部结构

从产业结构上看,佛山文化产业的优势板块是文化产品的制造类和流通类。在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中,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及文化艺术服务)总营业收入为66.01亿元,11.02%;文化产业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总营业收入为55.88亿元,占9.33%;文化产业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总营业收入为477.07亿元,占79.65%。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最大的门类依次是:家用视听电器设备批发、照相机及器材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及其它印刷等。内容开发和新闻、出版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服务等门类在我市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小。 

(三)有利条件

1、国际国内的战略机遇。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依托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网络,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贸易,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规模优势。中国要实现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必然要全面增强文化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国际文化贸易。而中国文化产业的实力,首先体现在大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大城市群抓住全球化新机遇、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而文化产业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对此也作了明确的定位。这一大城市群发展的战略趋势,成为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

2、地理区位的综合优势。佛山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第一,毗邻广州,便于共享广佛经济圈的交通网络、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第二,临近港澳,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第三,坐拥华南,背靠西南,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和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推进广佛同城化和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佛山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向周边地区输送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3、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经济快速稳步增长。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08.18亿元,增长30.5%,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它建材、电子信息等十大优势行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的格局。同时,以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迫切要求文化产业提供大量设计、创意、媒体、艺术、娱乐、休闲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4、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粤剧、醒狮、龙舟、陶塑、秋色、剪纸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拥有13项国家级、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和308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佛山的商贸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文化等也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以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在产业集群、产业名都、产业名镇、产业名牌的建设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文化资源。

5、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佛山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有国家和省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17个,国家一级图书馆6个,国家一级群众艺术(文化)馆3个、特级电影院9间。文化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板块,尤其在照相机及器材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等领域具备一定规模优势。近年来,还举办了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等辐射海内外的会展活动,打造了佛山创意产业园和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面临挑战

1、缺乏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科学定位。在外部,佛山文化产业缺乏在广佛都市圈和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差异化战略,尚未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优势;在内部,缺少对自身资源的充分整理和开发,更急需科学地确定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便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

2、缺乏良好的布局和产业链效应。在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方面,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比例不合理,核心层比例过小。由于缺乏产业链前端的内容原创、科技开发和产业链后端的营销与服务,文化产业的创造活力不够旺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和资源储备。在文化产业空间分布方面,集约化程度较差,尚未形成科学布局,各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全市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集中在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的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文化产业的形态方面,尚未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产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3、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虽有长足发展,但很不平衡,标志性的市、区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或功能缺失,或渐显陈旧;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渠道单一,总量有限;公共文化人力资源比较贫乏,亟待形成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考核机制;公共文化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公共文化绩效考评机制。

4、缺乏系统的产业政策支持。从总体上看,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小,没有精细区分各类重点产业并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扶持。此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吸引海内外企业集聚,提升文化产业规模等工作尚未系统展开。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作用,为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创新型区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有力保障,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战略定位

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创新活力、优势规模、品牌集群和“增长极”效应的文化产业特色城市,进一步实现“岭南文化传承重镇、创意经济集聚高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休闲娱乐魅力家园”的战略目标。

1、岭南文化传承重镇。立足于广府文化发祥之地、岭南文化遗产重镇的有利条件,把佛山建设成为资源富集、保护良好、门类齐全、服务便利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同时,着力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全球化的产业要素相配置,以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进行媒体、文学、影视、表演、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创意和研发,形成产业集成度高、产品开发能力强的岭南文化开发基地。

2、创意经济集聚高地。立足于佛山作为著名制造业基地和商贸城市,拥有大批专业市镇的优势,大力发展设计、研发、时尚、媒体等创意经济门类。通过品牌引导、资源富集、降低成本、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收益递增及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形成围绕“核心极”的产业集聚能力,使佛山成为泛珠三角地区创意经济集群优势最强劲、产业联动作用最有效、品牌效益最明显的文化产业中心之一。

3、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立足于珠三角城市群的需求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抓住生产性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突出特征的机遇,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展、软件、中介、广告、印刷包装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积极提升工艺美术、娱乐演艺、休闲旅游、媒体影视、网络服务等生活性文化服务业。为建立发展水平全国领先的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中国南方文化创意中心、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做出佛山独特的贡献。

4、休闲娱乐魅力家园。建立兼具集约化和均衡化的文化产业格局。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和制造业高度集聚的基础上,涉及民生福祉的生活性服务业要体现均衡化布局的原则,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配合,开发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市民的文化权益,使佛山成为珠三角地区公民文化权益保障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以及具有国际化的文化包容性,能够吸引和集聚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大量文化资源和中高档文化消费者的文化宜居城市。

(三)发展目标

总量增长目标。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4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7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5%,力争达到8%。

质量增长目标。文化产业拥有一大批优势行业、强势品牌和核心产品。到2015年以后,佛山文化产业中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的行业要达到3个以上,拥有20个以上的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到2020年,文化产业中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的行业要达到3个以上,拥有25个以上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

产业结构目标。逐步改善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使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对贡献值的比重不断优化,形成相对均衡的比例。在总量不断增长、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文化产业三大层次贡献值的比重,要从2007年的11.029.3379.65,调整到2010年的151372,再到2015年的221959,进一步达到2020年的302446,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逐步推进。

近期(20082011年)目标:确立规划,创新体制,打造格局。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二)改善产业服务环境。构建文化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生活保障服务平台、宣传展示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三)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以“岭南文化艺术创新工程”为抓手,发动和汇聚各类专业和业余创作队伍,抓住重大机遇,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点文艺项目,在粤剧和表演艺术、工业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方面,获得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奖项。

(四)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通过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创新,充分发掘其产业价值和市场潜力,使其成为文化旅游、文化交流和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切实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五)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出现一批年营业额在150亿和200亿以上的行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

(六)集聚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作为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和第一要素,佛山文化产业人才的储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育人、用人、留人和引人的机制与政策不断完善,形成一支德艺双馨、文商兼备、梯次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七)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继续办好佛山旅游文化节、行通济等节庆,以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中国(乐从)国际家具博览会等辐射海内外的会展活动,加强佛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推介,建立对外文化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成为“全国文化产品出口基地”,获得文化出口项目申报的政策通道优势和良好的国际品牌信誉。

中期(20122015年)目标:培育产业链,优化产业格局,提升文化贸易实力。

(八)形成定位鲜明和效益先进的产业链。产业培育的重点要从重点企业逐渐转向优势产业链。对于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在纵向上要形成前端研发、中端拓展、后端衍生、资源反复开发的产业链结构,在横向上要形成与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联动,逐步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九)形成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高的品牌群。文化产业的研发投入要增加到2.53.0%,文化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要达到全市研发投入额的60%以上,建设集成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十)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在全市建立多种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400家以上的企业,其形态可以包括特色型集聚区、综合型集聚区、培训型集聚区、交易型集聚区、地产型集聚区。

(十一)提升兼具质量和数量的文化贸易实力。要在发挥文化用品制造和出口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开发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服务质量高的“三高”文化产品,提升对外文化贸易的质量和数量。

(十二)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远期(20162020年)目标:接轨国际,持续发展,全面提升。

(十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5%,力争达到8%。

(十四)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把佛山建设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创新活力、优势规模、品牌集群和“增长极”效应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四、战略布局

(一)辐射泛珠三角的功能定位:两城三基地

以打造“两城三基地”为重心,形成合理的功能定位,发挥文化产业中心城市的作用。

1、国际家居文化之城着力建设国际家居文化之城,成为与家电、家具、建材、电子等产业相互动的家居设计、会展、媒体和流通基地。利用本市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以引导潮流、创新时尚、美化家居、健康生活的“新家居文化-产业大概念”,开展多行业的跨界合作,提供一条龙的新家居产品供应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佛山国际家居会展的水平,使其成为全世界家具、配饰、灯具流行的风向标。

2、广府文化旅游之城。大力开发会展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历史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等特色项目,尤其要依托“岭南天地”、“陶文化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形成文化旅游优势,使佛山成为海内外游客体验广府文化魅力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形成景观与人文、怀古与创意、产业与休闲相映成趣的综合旅游基地,使佛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4%以上,观光、休闲、度假等三大类旅游产品在数量上的比例达到532,并逐步提升到433

3、岭南文化创新基地建设岭南文化产品的创新基地,一方面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承,使佛山成为岭南文化遗产传承最完好、数字化整理最先进、使用开发最方便的城市;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岭南文化艺术创新工程,自主开发文化新产品、新项目、新业态,增强文化艺术品的感染力,赋予其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4、科技型文化产品用品制造和流通基地。把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用品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多媒体服务、新媒体集群、数字化视听设备和用品等,逐步形成全国领先水平的科技型文化产品和用品制造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广佛轨道交通网和海陆空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品的现代物流,使佛山成为珠三角连接全国和海内外的文化产品贸易港。

5、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国际贸易基地。以自主创新为主、内容开发为重,开发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附加值更高的文化产品;承接文化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开展文化服务业的在岸和离岸外包;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对外文化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文化服务的总体效率递增,以“一站式”服务降低委托方的商务成本,使佛山成为辐射东南亚的珠三角对外文化贸易重要基地之一。

(二)体现城市愿景的产业路径:两集中三结合

紧密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的要求,构筑兼具集约化和均衡化的格局,形成改善产业服务环境的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1、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向东、向中集中。“向东”指抓住广佛都市圈的大市场,突出服务特色;“向中”则是向中心区适度集中。

2、产业集群向产业板块集中。建立一批文化产业组团/园区/基地,集聚200400家企业,使文化产业的企业,与我市的专业集镇形成相互拉动的关系。

3、产业环境建设与旧城镇、旧村居、旧厂房的改造相结合。

4、文化市场建设与服务设施的均衡化布局相结合。

5、城市文化营销与对外文化贸易战略相结合。即通过佛山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良好创意的孵化作用,推动城市营销方式的不断更新。

(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一区一重点

在整合、开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的产业发展特色,各区选择不同的重点产业门类错位发展,以点带面,拉动全局:

1、创意禅城(佛山文化创意中心)。立足禅城现有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集群基础,引入富于创意的现代艺术和经营理念,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为龙头的产业链,把禅城打造成为佛山创意思维、创意人才、创意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发挥“创意禅城”的品牌效应。

2、服务南海(佛山文化服务中心)。利用南海区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数字化内容、工艺美术、民俗节庆、会展交易等现代文化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灯湖金融高新服务区、桂城玉器艺术品交易市场等区域,打造佛山文化产业领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和在岸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3、研发顺德(佛山工业设计中心)。依托顺德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基地的先发优势,根据产业转型的需要,重点发展以制造业为支撑的创意与设计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内容为代表的设计与创意产业,立足历史文化资源基础和产业现状,大力建设和发展碧江创意产业园。

4、生态高明(佛山生态文化中心)。利用高明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开发生态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重点,探索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研究和开发高明的人文历史资源,谋划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布局。

5、休闲三水(佛山休闲旅游中心)。依托三水区云东海景区、迳口“香格里拉”、国际品牌折扣店等大型项目的开发,以及三水饮品文化节等会展活动,重点打造三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全方位整合云东海景区、森林公园、荷花世界的旅游资源,形成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格局。

(四)体现城市战略的产业布局:特色化多板块

我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要以佛山一环为主线,形成特色化多板块格局。

1、祖庙-东华里 ?文化旅游和商业综合板块。以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和佛山岭南天地建设为契机,以祖庙商圈的升级为突破口,依托佛山老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商贸、休闲、娱乐于一体,兼具岭南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产业聚集圈与产业服务中心。

2、石湾 ?陶瓷文化和创意设计产业板块。以南风古灶、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石湾美术陶瓷厂为依托,努力挖掘中国陶瓷文化内涵,壮大佛山陶瓷文化产业,通过展览、表演、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完整呈现陶瓷文化魅力,使之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培训、餐饮等于一体的创意经济活力中心和佛山文化创意产业的精品园地,同时带动文化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以及相关的孵化器公司的形成。

3、东平新城 ?传媒创意和时尚产业板块。以市新闻中心为依托,强化东平新城公共文化综合体的集聚作用,发挥佛山传媒集团和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整合优势,建立跨媒体资源共享平台。重视数字化环境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点,吸引报纸、电视、出版社、互联网、楼宇媒体、移动媒体等新旧媒体形成集聚效应。通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大型文化产品与服务企业,以及高端的文化休闲娱乐品牌,培养与提升文化消费的新形态,形成一个公共文化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交融的新型时尚文化中心。

4、乐从-龙江 ?家居文化产业板块。由乐从镇、龙江镇家具业带动家居文化创意设计和会展业;通过建设中国家居博览城、家居文化产业园、家居文化广场、家居文化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大型项目,促进商贸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打造家具文化创新基地、家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形成具有佛山特色的家居文化产业链。

5、大良-容桂 ?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板块。以顺德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开发数字化内容产业。以促进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通过优化配置科技与设计资源,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同步提升,同时培养、输送各种创意、设计、研发和中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6、伦教 ?文化休闲体验产业板块。发挥伦教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等优势,以香云纱传统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为亮点,搭建研发和展示平台,建设香云纱服装设计和开发基地;加强各项旅游配套服务和设施建设,以长鹿农庄等休闲旅游景点为带动,打造特色体验旅游品牌。

7、陈村 ?花卉和艺术品产业板块。由顺德陈村镇花卉、古玩市场带动发展艺术品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古玩交易中心。利用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整合顺德花卉资源,塑造花卉品牌,提炼品牌内涵,打造花卉交易、花卉装饰、花卉旅游、花卉书画艺术、花木雕刻等花卉花木文化艺术产业链。吸引现代园林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等企业聚集,形成高度集约化的园林文化产业服务基地。

8、桂城 ?文化产权交易和数字化内容产业板块。由南海桂城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广东佛山软件园(狮山)等带动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数字化内容产业中心。利用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的时机,大力开发数字化内容产业,推动艺术创意与金融业结合,引进为高科技和中高收入人群所接受的现代文化消费形式,培育和引导各种文化产品消费市场和文化要素交易市场,塑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形成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创新基地。

9、罗村 ?民俗文化产业板块。以罗村花灯文化、武术文化和佛山中医药传统为依托,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花灯文化、祈福文化、孝德文化,建立融祈福、安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服务水平,打造具有佛山明清时期风貌的“乐安古街”,吸引国内知名民间工艺生产制作企业和海内外创意、培训、娱乐等机构入驻发展,形成体现中国特色、佛山特点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

10、西樵 ?人文历史旅游产业板块。由南海区西樵山景区带动发展人文、历史和生态资源综合开发的文化旅游产业。以西樵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深入开发当地的生态资源、历史资源、特产资源、健身资源等,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西樵文化步行街、西樵民间工艺品交易展示中心,完好保护“桑基鱼塘”传统农业形态,形成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传统和历史遗产的文化景观。

11、云东海-芦苞 ?娱乐休闲产业板块。以云东海开发为契机,依托三江汇流、北江沙洲、芦苞祖庙、长岐古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带动发展娱乐休闲产业。树立三水“水文化”、“养生文化”、“生态时尚”品牌,以湿地观光、水域旅游、会展中心、休闲度假为主要特色,着力建设商务度假区、湿地生态观光区、休闲娱乐区,引进康复医疗、时尚健身、养生休闲等个性化的高端生态休闲娱乐产品,使其成为华南地区水乡特质最突出、休闲旅游产品最丰富的度假胜地之一。

12、皂幕山 ?生态旅游产业板块。充分发挥山环水绕、林海如涛、水网交错、西江岸线绵长等优势,以佛山第一峰——皂幕山为重点,全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龙头景观区,发掘和整合“一山(皂幕山)、一水(大沙水库)、一寺(大佛山观音寺)”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五、重点产业

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确立重点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规模效应和支撑作用的支柱性产业;对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根本性、全局性作用的战略性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类产业。佛山文化重点产业包括:

支柱性产业:

(一)出版发行及印刷复制业。实现全市出版物品种年均增长10%,出版发行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印刷复制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促进印刷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视听设备及文化用品制造业。实现全市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5%以上,集聚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保持和加强该领域的规模优势。

(三)休闲娱乐及文化旅游业。实现全市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同时,以体育文化旺市,以体育产业强市,提高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在全市旅游产品中的比重,把佛山建设成为辐射珠三角、影响东南亚、体现国际服务水准的旅游目的地。

战略性产业:

(四)设计研发业。逐渐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到2015年,佛山市文化产业的研发投入要增加到3.0%,形成35个综合效应好,研发能力强,盈利模式好的研发设计企业;到2020年,形成以设计研发促进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五)会展节庆业及文化博览业。打造23个新的国际化水平较高、规模效益较好、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会展品牌,争取一批获得国际展览认证的品牌展览长期落户佛山。到2016年,将佛山建设成为既有自身规模优势又与国际会展业融合接轨的中国著名、国际知名的会展城市。

(六)工艺美术业。实现工艺美术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并形成46个反映佛山特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美术研发设计企业,使佛山的工艺美术产业规模、产业创新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兴类产业:

(七)网络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佛山网络信息服务业,实现网络服务营业收入增加值年增长20%以上,在全市形成资源利用合理、服务覆盖面广、技术普遍适用的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八)数字化娱乐和媒体产业。前期着力建设12个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抓好23个数字娱乐项目;到2015年基本形成规划科学、功能合理、发展状况良好的产业布局;到202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佛山市数字娱乐产业链。

六、重点项目

把宏观的战略规划与可操作的项目设计结合起来,大力推进8个文化产业示范性重点项目:

(一)以“东平新城公共文化综合体”为抓手,建立文化服务集聚区,提升公共文化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使东平新城公共文化综合体成为广佛都市圈的高端文化服务集聚区、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传承岭南文脉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群。要以恰当的规模比率进行建设开发,构筑公共文化项目、文化产业项目、商业地产项目三大内容,且在功能上相互拉动,打造具有先进性、时尚型、特色化的现代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区。

(二)以“佛山陶瓷创意展/大赛”为抓手,集聚创意研发人才,打造上下游联动的创意产业链。创意展/大赛以推动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共建共享为目的,以活跃陶瓷设计、开发创意成果、塑造陶都形象、共享城市文化为主题,以佛山陶瓷与现代创意理念的结合为核心,开展系列陶瓷文化创意活动,从而推动佛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以“岭南文化艺术创新工程”为抓手,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设立“佛山市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奖励在佛山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创新、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个人和项目,切实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挖掘佛山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粤剧文化、武术文化等丰厚资源,与旅游、表演、影视、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项目相结合,大力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各种文化产品,形成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四)以“佛山武术文化节”为抓手,突出黄飞鸿、李小龙等历史名人和咏春拳等武术品牌,培育体育文化产业链。将武术文化元素与旅游、影视、会展等文化产业项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提升佛山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武术文化节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代武术精神”为主题,两年一届,长期举办,开展武术文化研讨会、武术赛事、武术表演、国际武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此外,从政策上扶持武术学校发展,开发多种形态的教学项目,鼓励多元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五)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工程”为抓手,实现文化产业的优势集聚,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实力。建设多种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一方面以“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为原则,促进佛山创意产业园与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以“一区一重点、特色化多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基础,因地制宜,在各区、镇街新建一批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成为培育文化生产力的沃土。

(六)以“佛山国际美食文化节暨粤菜文化大观园”建设为抓手,打响“粤菜源头,美食宗师”的品牌,形成美食文化的创意节庆品牌。在“佛山美食欢乐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佛山国际美食文化节暨粤菜文化大观园”项目,打造集餐饮、休闲、娱乐等于一体,具有粤韵粤风文化观赏、粤菜文化博览、技艺交流、特色品尝、DIY参与体验以及粤式餐具佐料展销等全方位、多功能的大型粤菜文化主题公园,为市民提供新的旅游休闲体验。

(七)以“佛山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程”为抓手,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争取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对外贸易基地。将全市主要文化产品列入国家外贸出口产品的指导名录,推动本地企业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不仅以传统形式,更要以创新形式,打入国外文化商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以至文化附加值市场。

(八)以“佛山系列博物馆/陈列馆建设工程”为抓手,形成中高端文化艺术品的展览、交流、交易产业群和经营产业链。遵循“特色化、精品化、系列化”思路,建设以市博物馆、粤剧博物馆、佛山民间艺术博物馆、粤菜文化大观园、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等为主体的系列博物馆/陈列馆。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

把《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区城市发展规划;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文化、发改、经贸、科技、信息、公安、财政、规划、工商、海关、税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新局),负责统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制定配套政策,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各区可参照市的做法,结合本区实际,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顺应珠三角一体化和广佛同城化趋势,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下,促进佛山与周边城市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二)制订扶持政策,强化制度支撑

尽快制订出台与本规划相配套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在政府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土地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及鼓励产业创新、产学研结合、金融机构扶持、多元文化投入,加强工商、税收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强化制度支撑,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佛山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鼓励产业联动,创新发展机制

1、健全产业联动机制

推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发挥文化产业联动作用。在产业文化化方面,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向制造业的渗透,促进制造与创造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从而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提高其品牌含金量和整体效益。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利用本市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教育、科技、信息等行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强化企业培育机制

以园区建设强化企业培育。根据“一区一重点、特色化多板块”的战略布局,以发展创意设计、民俗文化、会展交易、视听设备制造等多种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为契机,以孵化、提升、集聚、创新为功能目标,发挥竞争推动创新、产业相互拉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级差地租等内在吸引力,形成有效的集群结构,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3、创新产业投入机制

降低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投资重点领域。进一步发挥属地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以基础性、引导性、紧缺性的文化项目为主,集中投入在4个重点领域:(1)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旋律,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国内外社会影响的文化项目;(2)由于法规和政策限制,而暂时不允许多元社会投资的文化产业领域;(3)有助于我市文化产品进入国内外主流文化市场的项目,以及在境外开展会展、推介和交流的项目;(4)基础性条件比较差,社会投资暂时较少,需要政府进行先导型投资来带动企业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自2009年起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结合本级财力情况和上一年度本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各区参照市的做法,建立起适应本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规模适当的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法,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重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和优秀作品创作,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整体服务环境,奖励对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体现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定期发布佛山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积极引导海内外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探索建立文化产业的信托基金等新的投融资形式。

(四)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市场环境

1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对重点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的规划,2009年内启动市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形成有效的文化市场培育体系。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引导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和习惯。适应市场需求,探索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生产和提供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3、探索新的市场管理体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法制手段、科技手段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作用,建立廉洁高效、规范运行、公开透明、调节灵活的管理新机制。注重层次发育,培育多元市场,加强分类指导,逐步做到“一市一策”,促进文化市场上档次、成规模、创品牌,走上规范化的繁荣发展之路。

(五)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建立健全主要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区两级行业协会,增强其凝聚力和自律协调能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制定行规公约,化解不正当竞争、进行海外推介等方面的作用和产业促进功能。

(六)打造服务平台,改善投资环境

打造包括信息服务中心、会展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中介服务中心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国际化、高效率的产业服务平台,促使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本、技术、信息、中介等要素相互配合,提高文化生产力。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和重点文化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和集团。

(七)建立统计指标,进行动态跟踪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文化产业的行业分类,结合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指标项目包括:环境资源指标、总体创新指标、文化生产指标、国际交流指标、社会共享指标等。

(八)树立城市形象,开展文化营销

在城市精神、产业布局、核心产品、文化品牌等方面丰富和提升城市形象,广泛开展城市文化营销,扩大佛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