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文库 > 散文

岭南说根脉——盛慧

发布时间: 2018-12-28 17:30:00   作者:   来源: 市文联

     在岭南大地上行走,最令我心醉的古老的祠堂。青砖祠堂石板路,水田鱼塘绿蔗林,古树榕荫卧水牛,喧闹嬉戏鸡鸭群。信步走进一个村落,能在郁郁葱葱的古榕旁,在三三两两的芭蕉旁,在碧波荡漾的河涌边,偶遇祠堂古朴的身影。漫长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沧桑,经年的雨水在们脸上留下了霉点,时光的牙齿将青砖的墙面啃噬得凹凸不平们依然气宇轩昂,光彩照人。

        祠堂是大地上最优雅的建筑,恢宏的格局、硬朗的线条、庄重的氛围、繁复的雕花……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祠堂是寂静的,天井里蓄满了时光之水,先人们在沉睡。每节庆,祠堂开始喧哗,子孙集结于此,在袅袅的青烟中,缅怀祖先的功绩。每遇喜事,祠堂里更是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先辈们的荣光,将被一代代地铭记,一代代传承。每遇白事,逝者也会在此暂时安放,像一滴水,蒸发、升空,成了族谱中一个沉睡的名字。

        岭南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沿续了千年。岭南人对于宗族文化的推崇,与先民的迁徙历程密不可分。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则是变态。对于最初的迁徙者来说,总希望有一天可以还乡,可是,让他们没想到,转身即是天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子孙离故乡越来越远,家永远回不去了,他们的乡愁成了永恒的乡愁,只能望子孙们永远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使一族如一家,一家如一人祠堂是维系宗族的根,这个根,不仅仅是指血亲意义上的根,更是文化的根、道德的根。拆毁祠堂,从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绝不允许的,如佛山碧江苏氏《金精族谱》开篇的族例中最重的处罚就是毁拆祠宇,本身及子孙永远出族

        我们常常说,人不能忘本,那么,这个又是指的什么呢?《大戴礼记》中有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其首要功能慎终追远。这种追远,又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对于根的追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更是人类共同的命题。翻开岭南各个氏族的族谱,可以看到清晰的迁徙路线。岭南这种根的意识,极其强烈。对于迁徙来说,身体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是心却永远怀念着故乡。大兴木土,建造祠堂,就是要告诫后人,即使走得再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地,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其次,是缅怀祖先的功德。迁徙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创业的过程,曲折而辛酸,祖先筚路褴褛,掘石筑巢,垦荒造田,纪念祖先,其实就是要继承祖先的精神。再则,祈求祖先的恩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祖先逝去之后,就会成为神,可以庇护家族,使家族永久地兴旺昌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个宗族中,祠堂至高无上,它是精神的居所,族权和神权交织的圣殿。

        国有史书,邑有县志,民有家谱。一本族谱,就像一条河流,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处,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泛黄的纸张上,每一个娟秀的名字,都是一条支流。对于游子来说,行囊中最珍贵的就是族谱,在岁月的长河中,在迁徙的征程中,离散似乎不可避免,那些失散的亲人,正是通过族谱重新回归到家族的怀抱。

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祖籍广东的海外华人华侨有3000多万,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个闷热夏日,我在网上读到了一个帖子,发帖者是一个在美的一个关姓的华侨,他写道:曾祖父于1909年离开南海九江镇柳木村、移到越南河内市继家业养鱼苗。到越南时,行李中有一本族谱,但不幸被陌生人偷了后来,一家迁到了美国,曾祖父也去世了,于是变成忘宗忘祖的状态,像无家可归的鸟,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家族。帖子后面,许多热心的关姓族人回帖,在大家的助之下,终于如愿以偿,在族谱中找到了曾祖父的名字。言虽寥寥,却是密密匝匝的滚烫乡情。读完帖子,我早已泪眼模糊血缘的力量,如此大,即使远在大洋彼岸,也无法阻挡。思乡的情怀,如此切,即使过去了一百多年,仍然没有凉却。

还乡是一个温暖的词语,也是一个悲壮的词语。人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和他的朋友相约一起漂洋过海,出外打拼,临前之行,新婚的妻子哭了一夜,他答应妻子一定努力奋斗,让她过上好日子。此去经年,妻子独守空房,夜夜以泪洗面,哭瞎了眼。她每天坐在村口等待丈夫归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已是白发苍苍,仍无丈夫的音讯她不知道,他早已客死他乡。又过了许多年,他的朋友事业有成,衣锦还乡。朋友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一起出去,一起回家。当时,船上查得很严,一旦行李中发现尸骨,就会扔进大海,朋友灵机一动,将他的尸骨藏在枕头中,才带回了故乡……

有多少离人,就有多少乡愁。乡愁是需要栖息地的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园是乡愁永的居所,藏在内心最温柔的角落。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祖籍;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乡音;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能听到故乡的房子在风中歌唱。那些被风雨剥蚀的老房子沉默不语,无论游子身处世界哪个角落,它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他们归来……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于族人来说,祠堂如一团燃烧的熊熊烈火,时刻温暖着心扉。对于离乡的游子来说,祠堂则是回家的路标,每一间祠堂门前的幽径,都像是一条条脐带。只要祠堂在,宗族就不会散;只要祠堂在,祖先的恩泽就不会被遗忘。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总会像归鸟一样,回来寻根问祖,寻觅最初出发的地方。

百年一日,一日百年。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知不觉地流走了,一代一代的人,在这些村落里繁衍生息。房子还是当年的房子,树或许还是当年的树,而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

白云悠悠,岁月无声。祠堂就像一个戏台,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故事,不知道留下了多少悲欢。寂静午后,空荡荡的青砖祠堂,散发出一缕缕历史的沉重气息。它仿佛有一种魔法,走进去,会让人心安,让人沉醉,久久不愿离去。

美国作家辛格曾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根的时代。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祠堂,那么,他的内心就有路标。

 

        

 

『作者简介』

盛慧。作家、艺术评论家、影视策划人。中国70后代表作家、新散文代表作家,现为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茫》《闯广东》、中短篇小说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风像一件往事》、书法评传《书者如也》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匈牙利文、蒙古文,其中,长篇小说《闯广东》即将改编为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曾获广东青年文学奖、广东小说奖、广东散文奖,入选“岭南文学新实力·十位青年作家”、2017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推荐。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