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文库 > 评论

当代诗词创作现象之我见——王健华

发布时间: 2020-01-03 16:14:00   作者:   来源: 市文联

【摘要】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分析、研究和总结当代诗词创作现象,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当代诗词创作的首要命题。

 

【关键词】见解 创作 当代诗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分析、研究和总结当代诗词创作现象,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当代诗词创作的首要命题

有关当代诗词创作现象,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个人浅见:

一、当代应景诗应有诗意”、“诗眼”

1、不少诗刊一翻开就是应制诗。如节假日的五一、十一;百岁诞辰、百年祭日;三十、六十周年纪念等等,这类诗表态多,表象同。除了作者不同,很难看出哪个人写有何不同,甚至放在十年前十年后都可以套用。可以写,但应该要有独特性的“诗意”,不易泛滥。

2、时事类的大题材,缺乏“诗味”。什么大会,谁来访了,谁飞天了,谁入选最美、最佳,谁成百强、百杰……还有跟媒体论,与报纸上的表达差不多,只不过有了韵;实则空洞,没有一点“诗味”。诗有独特视角,是心灵的歌唱,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并不是人人都能触发作者的灵感,也不一定都与报纸新闻等吻合,不是那么好写。翻一翻毛泽东诗词,可发现他一生中没写过一次国庆节、一次党代会。像开国大典这样大事,他也没有写,反而是大典之后看晚会读了柳亚子的诗和了一首《浣溪沙》,还有一首应节诗《重阳》。

3、对于史料类,必须有独特具体的材料,不然缺“诗眼”。如香港回归时,很多投稿都是“百年痛史说从头”一类的套话诗。看看这一首找到了“诗眼”,自然获得了艺术生命力:“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惊人。”(陈振东)因为作者找到了寄托自己情感的特殊载体——“硝烟”。

4、对于政治诗,要写得好,必须充分展示独特的时代个性。“只有站在社会发展的全局,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唱响时代主旋律,写出来的诗才有血有肉,才有时代气息。”(岭南诗社社长张汉松)虽然“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的套话为据,但标语口号化、材料化、报告化、新闻化写作,这种“活报剧”式的“诗”,削弱了当代诗词创作的名声,也极大地左右了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极不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诗词艺术的研究。

有些诗词读来格外耳熟,类似于民间广泛流传的顺口溜。但有的还值得一品,如“反腐倡廉新事多,一人报告众人和。海鲜宴罢聊歌舞,搂定娇娃跳探戈”这首是政治讽谕诗,表象是写贪官的奢侈,实质有更深一层的意味:反腐大会“一人报告众人和”和什么?后二句给出答案,读罢猛醒原来台上下的官员都是一群同样货色的贪官!至于“车轮飞转下乡忙,跑过山乡跑水乡。县长夫人轻揩汗,摘完苹果到鱼塘”这首就只写表象缺少内涵丁。读古人讽谕诗,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异常尖锐的笔触,深入到当时的社会内核和人的灵魂深处,不但人物呼之欲出,那种沉重与悲凉的立意也有了人性的深刻内涵。

 

二、当代旅游诗,普遍存在的“虚”和“俗”

当代这类诗多,但是真正的好诗还是较少的。诗词创作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脉贯通的是人文精神,变化翻新的是时代风采,这是诗词创作的规律。目前,全国诗词写作队伍之众,表面看是繁荣,实际上水平参差不齐,“诗人多诗才少,诗作多杰作少”原因一是内功太差;二是陷入盲潮。

旅游诗是现代的提法,其实就是前人所谓的山水诗和怀古诗。因为前人怀古,总是与眼前景物联系在一起的。当代这类好诗还是较少的,甚至有些作者根本没有去过景点,一样写得有板有眼,但是毫无主题,四句写四个意思,八句写八个意思;毫无新意,基本上是拆装前人意境,玩弄着文字游戏,都不能算是真诗,更谈不上诗情画意。

旅游诗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亲身感受,表现出此景引起的独特感受,发挥与众不同的感受,否则就没有味道,充其量算是日记。想当年大诗人李白没有亲临其境,没有脱俗的浪漫情怀和想象力,怎么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关于当代赠答诗,实在“干而无味”

现在的人,都生活在先进设备整齐划一的环境中,可以通过文字、摄影、录像,有手机、电脑,有微信,有QQ,有网络,可以电话、语音、视频交流,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到了单位,没有古人那种打马游街或使酒骂座的豪举。所以古代那种廉蔺交欢、苏李诀别、李汪辞行的场面在当今很少出现。

古时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或者朝叩暮随,干谒王侯。侥幸考中后,又有升迁贬谪之类的折腾,如无知心朋友相互安慰支持,精神早就崩溃了。古人的赠答诗写得很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白居易和元稹、苏轼和苏辙就是见交谊,见性情,见生平,见时事,读来令人感动,再多也不嫌累赘。同时,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如果打开诗集,发现有一半都是赠答,早就扔了。所以,今人写赠答诗反而要十分谨慎,大多是礼尚往来、相互恭维,事实上大都没有真情实感。若非见生平、友谊、感慨之作,最好莫留。相比之下,就会发现我们写的实在太浅薄、太乏味了。

 

四、关于即兴诗,题材大小与质量优劣绝不能划等号。

在艺术领域,即兴诗比起叙事诗来,更具有诗的品格。也许有人认为即兴诗题材太小,不值得写,这是对艺术质量的一种误解。即兴诗可以因为作者所及小事,看到一个生活场景,即兴抒发感慨。有首藏头诗就写得很妙:”仙子吟哦入艺林,月宫奏出好歌音。流芳无笔开元画,云锦裁诗学子心。雅赏骚风萦瑞气,集思德誉抚瑶琴,问天正道人间爱,世理茫茫伴尔寻!”

我们读过一些叙事诗,发现作者的功力不足,结果为事所困,写得十分吃力,吃力也不见得讨好。即兴诗要写好,也有个构思过程。即兴诗也有部分写得比较粗糙,这些作品往往直奔主题,缺少韵味。写得好的少,即兴诗的重点表现对象是自己的感想,只要把感想写好了,这首诗便算成功。“花篮四壁溢浓香,大碍官人养病房。挪去还须细检点,几多篮底有文章。”(文伯伦《看花》)这首诗写得十分风趣。官员生病,下级送花,本是一件平常事,可是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不平常的秘密,原来花篮里藏着贿赂。

当然,也有人认为写即兴诗意义不大,这又是一种误解。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意思,意义是隐藏在意思里面的。《火焰山》(张汉松《石魂》戈壁红碧玉 P054)值得一赞:烈火熊熊天映红,取经受阻无计从。悟空借扇灭山火,得来全凭“肚里功”。 小景入诗生动了。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一块奇石都承载日月精华,蕴含乾坤灵气,把情感融入,感悟人生哲理,“肚里功”提升了石韵境界!

 

五、关于当代诗词创作导向的几个论点

1、首先就是人性的空泛,很少有属于生命和时代的深刻体验。我们写景状物叙事,都能洞悉现代人的精神内部而不是外部的表面化处理,才能写出某个特定时代的人的心灵史,达到灵魂叙事的高度。然而在当代诗词创作中,很少有人写出生命的“独特”,很少有属于时代脉搏的跳动,或见物不见人。即便写人,也流于形式、概念,缺少滚烫的血肉和热烈的生命感觉。

写诗,是一件艰苦的事,写出一首好诗更难。“文章合为时而著” (唐·白居易),当代诗词的创作者们大多缺失当代文学创作的当代意识,并直接造成了创作中的主体精神缺失,缺少自我,缺少生命意识,缺少现代人文精神。

对时代性的误解,捕捉一些电视、报纸上的重大新闻报道和公共事件,然后进行大而空泛的图解。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的关注是正确的,但关注现实并非关注政策,关注时代也不是关注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特定时代,它更多的是关注时代背后的潜藏于这个时代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时段”。其出发点,本质上是引导诗人如何将笔触转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社会中的人,说到底,还是对人的关注,尤其是精神上的关注。

诗词作为民族文化写意性特质的代表品种,既有独立性,又有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的兼容性。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优秀传世的诗作无不是从精短的篇幅里、有限的文字中、愈来愈严格的条件下,迸发出几何级数的能量,从而以个体显现群体,以个性代言共性,以时段指向时代的。

古典诗词是我们光辉的榜样。一本《唐诗三百首》还是《元明清诗词曲九百首》,只需重翻一遍,立即就会明白那才是诗词,那才是艺术。写诗,是一件艰苦的事,写出一首好诗更难。有时写出一首好诗,差不多等同女人的一次分娩,科学家的一项发明。诗人都经常会比别人想的多,活得累,睡得少,睡得晚,在完成一首觉得比较满意的诗词后,有一种成就感,甚至,有时酝酿良久,感觉呕心沥血,忙碌辛苦但是充实,有自己的快乐和世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艺术更是璀璨宝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不应该贪多务得,而应该求好求精。

2、认为诗词格律思想的禁锢情感的枷锁”。诗词格律是古人的历史探索、后世的公认标准,要尊重、继承同时,根据时代审美、社会共识也需要逐渐演变和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当代诗词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样。

把当代诗词格律当做是“戴着枷锁跳舞”的认识是错误的,要充分看到其规范性在创造审美中的独特作用、强大活力,优秀格律诗词的思情表达和美感享受自由体诗歌和新诗绝对无法模拟和替代。由于格律早已生成,故对真正的接受主体而言,格律从来是首先被辨识、被欣赏,后才进入内容的被感知、被理解的。长期以来,形式的框定、条件的均等既已成为诗词欣赏的共识、评价的基础,也已成为诗词留存、传播最稳定、最悠长的因素。确实,格律对成诗条件作了诸多限制,包括声律、词性和篇幅等,但是,无形的欣赏评价需凭借有形的格律以把握,格律本身必然是审美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并且坚信,旧的艺术形式并不等于旧的艺术,与其倡导形式的变革和“声韵改革”,不如把精力倾注于精神上的创新。

3、“老干体”的流行和“大众化、通俗化”。把诗词完全看作一种老人写的老东西,当作一种“赋闲文体”无疑是错误的。又名"政协体"和"人大体",是当代诗词创作中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一种诗词体式。"老干体"是个新词汇,顾名思义,这类诗词观点陈腐、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但其创作队伍却不限于这些老干部,许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也擅长而钟情此类。因此,不仅地方小报有,一些专业诗词刊物也有,网络诗词也不乏正宗"老干体",俨然成为当今诗词创作的一大流派,在目前庞大的诗词创作队伍中,主体是退休老人。年老其实并非诗词创作的障碍,甚至是一种优势,阅历丰富,感受深刻,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享受着新时代的文明,诗词创作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彰显时代特色。关键是不应该把这笔精神财富作为包袱,而应该主动地吸纳现代性的精神营养。

 

六、当代诗词创作误区要远离盲区“良药”是倾注灵魂的写作。

陷入创作误区,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思维模式在作怪。几十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艺术等同于宣传,心目中早已认同了宣传政策的快板词,一写起来总是不自觉地朝快板词靠。久而久之,这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居然成为当代诗词的文本,派生出无数墙报和油印刊物,许多人误认为这就是当代诗词的主流了。再者,写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很容易,一些人尝到甜头,感到得心应手,不愿意放弃了。这和现当代诗词研究的匮乏以及理论与创作的脱节也有关系。

我也常在想,现在这么多年了,我们既然成立了诗社,办起了刊物,总得认真探讨一下诗艺,否则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改变思维模式也不难,“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诗经·豳风)。诗词原为国学的组成部分,现当代诗词的创作和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新国学”,是国学在当今的延续和支流。我从小学4年级开始就写诗,新诗、旧诗都写。转眼间,年已半百了,一直没有出一本书。因为学习、家庭,加上工作忙,懒字做怪,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有人说,唐诗宋词已经写绝了,我们难以超越。其实不然,诗路还长,我们还要不断摸索进步,每一个时代都有高山,不可绝对论,俗语云,“山外有山”“三人行,必有我师。”    当代人只要敢于攀登,我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伴随着九十年代“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乃至“儒学热”的不断升温,中华诗词学会与各省市诗词团体协同高等学校、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商界企业、电视广播与报刊媒体联合开展一系列活动:举办学术研讨、吟诵会与诗词大赛,进入校园和社会诗教,市、县树立“诗词之乡”……其势头有增无减。大大小小的诗词社区与网站纷纷建立,网络诗人飙腾云涌,其中多有造诣精深之士。各种网络诗词也随之出版,很多诗歌群体,博客、QQ、微信等等宣传,我们很多人在写,也在观察、思考……想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诗坛到底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今后何去何从?

这就要求当代诗词人,从一开始就是要把诗词当成艺术,树立匠心意识,把对诗词艺术形式的尊重和理解,自觉地把其纳入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最重要的,是在当代诗词创作中弘扬人文精神,赋予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以现代美学意义。

“一是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二是建设民族精神家园,三是丰富并提升精神境界”(刘毓庆《国学概论》)。当代诗词创作,最好能沉静下来,沉潜下去,以打制瓷器活的方式,对事象作穿透式书写和深度化处理。

用心钻研诗词,多读书、勤于考索,自能领悟,诗词不是当作爱好而是当作信仰,不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是发乎于生命之中的创作冲动,不是为了表达某种政策或观念,而是在自身的视阈中捕捉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深切理解,还原生命原初性的感受。

 

以上是我对当代诗词创作现象的点滴浅见,若能引起诗词事业路上诸君共鸣,引导进入诗词创作误区者的思考,或者获得借鉴经验和多少有所受益,那就是笔者最大的喜悦了。不对之处,也请大家多多指教,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信,我们一起贴紧了生命与心灵进行抒写,中华诗词这一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一定会在当代焕发出艺术生命力并持续迈步走向未来!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