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团体会员 > 文艺家协会 > 佛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

文艺评论 助力本土创作攀登高峰

发布时间: 2017-03-20 11:20:00   作者:   来源: 市文联

   去年12月26日在佛山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佛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陈宪年就佛山文艺评论现状指出,文艺领域还存在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文艺创作还存在抄袭模仿、低俗媚洋、粗制滥造等问题,亟需文艺评论来辨善恶、鉴美丑。而文艺评论本身存在的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更值得警惕和反思。

    他还指出,目前佛山文艺评论存在“人格缺失”“历史观、审美观缺失”“创新精神缺失”的现象。

    本期专题结合佛山文学发展历程和现状,针对佛山文学评论、网络文学评论,以及佛山地方文艺理论研究缺失等现象,进行总结梳理,探讨改进的方法,找到提升的路径。

    发展文艺评论要有值得关注的文学作品

    “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佛山文学创作比较活跃,出现了陈春陆、梁世顿、梁树森等一批本土作者。”曾任市文联主席兼市作协第一任主席的林振勇回忆,当时诞生了佛山第一本讲述反美蒋特务的文学作品集《金十字架》,省广播电台还专门在讲古台播出。上世纪80年代至今,佛山文学一派生机勃勃。“佛山作协于1988年成立,对不同风格的作者,我们都怀有一颗包容心,让他们迅速成长。”林振勇说。改革开放初期,佛山掀起文学创作第一个高潮,代表作有郑启谦的诗集《多情的水乡》,彭乐田的诗集《风流金三角》和王影的通俗文学《武林传奇》。

    就在武侠小说盛行之际,上世纪90年代的佛山吸引了大量新移民,他们给佛山文坛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文风,佛山文学创作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张况、盛慧、彤子、包悦、吴彪华、梁德荣、申志、杨暖、董春水等在内的一批青年作家、青年诗人在省内文学界崭露头角。他们在国内报刊发表了一大批作品,得到文学界的关注,也催生了一批文学精品的诞生。

    目前,市作协会员已有400多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6人,作家队伍日益庞大,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却不多。“佛山文坛整体活跃,但更期待繁荣”,佛山市作协名誉主席郑启谦不无遗憾地说。

    文艺评论要想发展好,需要有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研究的文学作品和现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佛山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内容,比如打工文学。”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化和文艺理论研究部主任、佛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朱郁文指出,如今的打工文学也遇到了发展瓶颈。

    佛山市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于2004年,后改为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如今的会员发展到了100多人,多数以文学评论为主。陈宪年表示,“协会没有经费,影响力不够,很难实现对文艺创作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功能。”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安文江曾担任佛山市作协副主席,文笔犀利,针贬时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改当时本土文学界的风气。陈宪年认为,佛山文学领域内的“安文江现象”就很值得关注,“佛山需要更多像安老师这样具有思想性和批判性的文艺评论家。”

    网络文学发展迅猛评论要赶上

    本世纪初,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佛山诞生了如当年明月、轩辕鸿鸣、天涯蓝药师等知名网络作家。2015年,佛山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成为省内首个地市级网络作家协会,顺德和南海也成立了分会组织。

    曾经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佛山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盛慧告诉记者,他有幸见证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载体,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的创作方式,网络文学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强调阅读快感和粉丝互动性,网络文学大繁荣大发展,标志着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

    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喜伟,网名“轩辕鸿鸣”,2012年因网络小说《南朝凶猛》一举成名。在他的眼中,网络文学体量庞大,参与的人很多,与传统文学一样,同样是泥沙俱下,大浪淘沙。传统文学评论体系,是针对精英文学的,网络文学更像是大众文学的现代基因突变,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的话本小说。

    如此背景下,网络文学评论存在先天的缺失。“别说佛山,就是放眼全国,从事网络文学评论的人少之又少,佛山从事网络文学评论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盛慧告诉记者,中国作家协会的马季、北京大学的邵燕君在这方面颇有建树,佛山本地的崔艺文也曾做过一些研究。

    “网络文艺包括网络文学的体裁、样式很多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其丰富复杂的内容和不断翻新的形式让评论望而却步。”陈宪年说,文艺评论和理论对这种新文艺形式的缺位,并不利于佛山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盛慧分析,网络文学评论缺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文学的体量大,评论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已有的文学评论体系往往难以驾驭网络文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网络文学匹配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用精英文学的标准来生搬硬套,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

    艺术理论和创作之间亟待形成互动

    明清时期,佛山有全国“四大聚”和“四大名镇”之誉,传统手工业和贸易十分发达,由此催生出各种巧夺天工的民间手工艺和艺术类型,陶艺、木雕、粤剧、剪纸、冶铸等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称冠全国。

    深厚的文化底蕴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但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人却不算多,一些传统艺人比如陶艺家仍以口口相传、教学收徒进行传承,缺少系统理论支撑。“石湾陶艺并不缺少理论,只是没有人去总结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说。

    陈宪年也坦言,“中国的民间工艺多数都是这种状况,研究艺术理论,研究者一定要有创作和艺术体验史。民间工艺创作者忙于作品创作,无暇总结理论,理论工作者又不懂创作,因此艺术理论和创作之间未能形成互动。”

    在石湾陶艺理论建设上,一些陶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一定的探索实践。佛山市文学艺术创作院文化和文艺理论研究部的研究员刘东介绍说,1961年,佛山陶艺一代宗师刘传应邀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曾经发表过《论传神》等多篇探讨陶艺创作的文章;2014年,美籍华人雕塑家吴信坤连续写了10多篇关于石湾陶艺理论的文章;广州美院陶艺创作部主任魏华,通过自己的总结思考也发表过不少关于石湾陶艺教育的文章。

    “但各有各的理论来源,无法形成一

    个系统性的石湾陶艺理论。”刘东表示,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来源于传统书画创

    作,讲究‘气韵生动’。如今国内多数艺术

    院校的理论体系基本都是来源于西方,却并

    没有像西方那样连贯性的艺术理论体系。”

    不过,近年来,包括佛山市文联和市文学艺术创作院在内的多个文化机构,针对佛山艺术理论的薄弱环节,正在加紧补课。比如市文联主席杨凡周,曾经连续编著过《钟汝荣和他的陶塑艺术》《新时期以来广东戏剧论》等书;作家盛慧在文学创作之余,一直致力于佛山艺术家研究工程,目前已为庄稼、李小如、邹莉、韩浪、简锡昭五位艺术家创作了艺术评传,涉及陶艺、书法、绘画、雕塑等领域,目前已经出版了四本著作;去年,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廖雪林与刘东以子课题“传统的再适应——香云纱的现代变迁”,加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

    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佛山的作家,还是文艺评论家、理论家,都应该扎根佛山,吸取营养,用理论和评论与作品创作形成良性互动,引导佛山的文艺家创作出登上全国文化高峰的扛鼎力作。”佛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刘岭峰如此表示。

    对于文艺评论的前景,陈宪年表示乐观。他指出,关键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加强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并善于补位,正视缺失并下决心改正,就一定能取得文艺工作的新成就。”(珠江时报 2017.3.20)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