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当前位置:首页 > 团体会员 > 各区文联 > 三水区

三水长岐村入选首批广东古村落

发布时间: 2008-09-25 10:20:00   作者:   来源: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岭南传统建筑特色保存完好

来源:佛山日报2008.9.25

长岐村古村落风貌保存完整。/本报记者温庆强摄

    本报讯 记者何宁报道:省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日前认定了全省27个村落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三水区芦苞镇长岐村作为我市惟一古村落入选。

  长岐村建村于明代(1468年),现存建筑最早建于清朝初年(1678年)。长岐村建筑风格体现出岭南传统村落建筑布局的特点:村庄正面是芦苞涌,村前有两口大池塘引入北江水,村庄正面两侧有两个山岗隔河相望,背靠文笔顶山,寓意文人辈出。长岐村的宗祠都建于明末清初,虽经历代修缮仍保持较好的原貌,石雕、灰雕、壁画俱全。村中人家多为一厅四室、一厕一天井的四合院格局,前辈居于前房,寓意要留后。村庄设有大门楼三个,形成三个出口,便于防盗。

  人口1200多人的长岐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富裕起来的村民陆续搬出旧村,在旧村外修建整齐的新村居住。目前旧村内已较少有居民居住,每条巷子仅有几户人家,从而完整地保存了古村风貌。73岁的村民卢荣志说,村中每年有几大节日,逢端午在芦苞涌中赛龙舟、九月九重阳村里组织千人宴。

长岐:明末古村的百年坚守

规划合理、乡民保护守得古村风貌,乡村游和折扣店带来发展新愿景

来源:佛山日报2008.10.6

    9月25日,省文联评选首批27个广东古村落,三水区芦苞镇长岐村作为我市惟一村落入选。经历数百年风雨,建于明末清初的长岐古屋如何保存至今?这个鲜为人知的古村有着怎样的风情?古村与发展如何共存共融?前日,记者走进了长岐村。

  古村布局严合风水学说

  沿芦苞涌向东6公里左右,便是长岐村。过长岐大桥进入村内,古村坐东向西而立,村前是两口数十米见方的池塘,4棵冠围十米左右的大榕树盘根错节。

  据芦苞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长岐村建筑风格体现出岭南传统村落建筑布局的特点。村庄正面是芦苞涌,池塘引入北江水。寓意引水为财。村庄正面两侧有两个山岗,与风水学说中左青龙右白虎之势相符。背靠文笔顶山,寓意文人辈出。

  外建新村保留清代古屋

  村民新建房屋不得不拆掉已有的旧屋,是当代古村落保护常见的一个难题。长岐村,在后代开枝散叶而带来的“建房潮”中如何在“建新”和“守旧”中找到契合点?

  长岐是人口大村,上世纪70年代最多时候近1600人。改革开放后,村民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子女较多的人家希望新建房屋。但每户人家仅有一两间房,不可能破坏整套房屋结构而拆旧建新。1987年,经过村民商议,村里决定在旧村对面划出宅基地块建设新村。现在,在旧村中居住的不到300人,大部分村民已迁入新村。建于清代的旧村古屋,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长岐村古屋因为巧妙解决了“拆旧”和“建新”矛盾而得以保存,那祠堂、民居中的壁画、雕刻又是如何躲过“破四旧”的劫难的呢?原来,芦苞涌边的长岐村土地肥沃,建国后一直是产粮大村,祠堂被用来充当粮仓,丰收时间,粮食堆满祠堂,也“遮盖”了壁画。破“四旧”运动中,敬畏祖先的村民以石灰水、灰浆涂抹。改革开放后,村民用清水抹去石灰,壁画、砖雕重见天日。

  几大姓氏和睦相处

  长岐卢氏来自广州白云区神山镇,黄氏和钟氏来自广州市花都区。明朝末年开始,8个姓氏族人陆续在长岐村聚集形成村落。几百年来,几大姓氏同生产、生活,各自组织宗族活动,和睦相处。

  长岐村是三水的长寿村之一。村中215名老人,90岁以上的有10人,80岁以上的有20多人。村庄附近没有工厂,常年保持较好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态,一些老人更愿意告老还乡在村里养老。

  古村落将有时尚邻居

  长岐村一大特色就是温泉,这里的温泉温度在42~46摄氏度。尽管村附近芦苞温泉开发不顺利,但村民们近水楼台用上了温泉水。走进旧村的一户人家,水龙头拧开放一会水,就流出暖暖的温泉水。村里老人卢景泰说,除了特别寒冷的时候需要加热温泉水外,秋冬都是打开水龙头就可洗澡。

  谈到村子的发展,长岐村人总是把村子和温泉、名牌折扣店联系在一起。村子里不时有外面的人来参观古村,特别是看卢氏宗祠,还有广州的老板还向卢松泰打听合作开发古村落旅游的事。尽管古村并未进行开发,但在珠三角自驾乡村游的游客中也算小有名气了。

  但在村民看来,对村庄更具实际意义的是政府加速芦苞温泉的开发,世界名牌折扣店项目能够如期兴建。尤其是后者,这个投资138亿元的大中华区首个世界名牌折扣店项目,在2010年建成后可望每年吸引珠三角数百万消费人群。届时无论是古村落旅游,还是村民从事第三产业,长岐村都将变得长袖善舞。(本报记者 何宁)

▲长岐古村落远景。/本报记者许伟明摄

▲长岐古村里的小孩,抱着慵懒的花猫。/本报记者许伟明摄

古朴秀美的“山水城堡”

三水芦苞长岐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

来源:佛山日报2008.10.18

从新村远远看老村,对面山好水好。

   文/图 本报记者许伟明

  岭南特色的建筑

  老村正面遥望芦苞涌,两个名为鱿鱼岗、柴枝岗的山岗立在村庄正面远远的地方,隔着从中穿行而过的九曲河相对望。老村背靠文笔顶山,并沿山势缓缓而上,整个村子依山面水,尽收风水之好,也体现出岭南传统村落建筑布局的特点。

  在老村里记者看到,建于明末清初的钟氏、黄氏、卢氏等宗祠依然保留完好,村长说,这些宗祠都已经过多次翻修,但未破坏原貌,尤其是如今村里人数最多的卢氏宗祠,里面的壁画和雕刻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那些建于明清时代的房子中,现存年代最久的也有300多年历史,虽然有些已成残垣断壁,但大部分的原貌得到了完整的呈现。百来间的古屋子,由青石铺成的古巷交错相连,偶尔抬头,在门框上方或瓦顶的檐雕依然活灵活现。

  古屋内部的主要格局是一厅四室,另外还有一厕一天井,和一条暗道。住宅看起来像北方的四合院,而且一般是前辈居住在前房,后辈住在后房,寓意要继后。

  屋子内的暗道一般通往邻里,平时作为下水道之用,并堆放几块砖头,若不小心哪家人遭遇暴徒强闯,便可推开砖头穿过暗道溜到邻居家里躲避。长岐村村长卢健志还介绍说,每个屋子都有巷道往文笔山顶,以供非常时期的自救之用。

  流传下来风俗习惯也颇为有趣,记者到达长岐村的当天,正赶上卢氏到芦苞镇参加一个祭祀活动。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村中要是有家中添了男丁,都会到祠堂举行挂灯仪式,而每年逢端午节,就在芦苞涌中赛龙舟,逢九月九重阳节,还会组织千人宴。

  独立的小城堡

  两口方形水塘,即引自北江江水的上塘、下塘,将新村和老村隔开,新老村人们的交通只好依靠仅有的两条塘堤。新村在近20多年发展起来,但对岸的老村在600多年前就已有了居民。

  据长岐村村长卢健志介绍,目前,全村居民仅1200多人,且大多属于开村的卢、黄、何、钟四大姓氏以及陈、徐宗族。

  在心理和地理上,长岐村人一直有和外人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所以古村落基本上是个独立的小城堡。

  水塘和老村背靠的文笔顶将整个老村庄紧紧环绕住,它们共同筑成了古村的外层保护。由于水塘中只有两条塘堤通往外界,而文笔顶山上林子枝繁叶茂、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像是一幅天然的屏障。在解放前,为了保护村子安全,“每个晚上都把塘堤上的门关上,基本上整个村子就安全了”。

  文笔顶山原本没有现在这么高。村长介绍,在挖掘村前上塘、下塘两口水塘时,泥土没别的地方容纳,就都往后面的文笔顶山上堆放,因为工程量大,竟使山顶增高不少。这后山是打那以后才叫“文笔顶”的,寓意文人辈出;且在客观上和两口池塘保护了村庄安全。

  老村的内层保护其实更为严密,依山而建的村庄只设有3个大门,以前每晚都要将这3个出入口的闸门放下,并有更夫巡守,所以村里一直没有盗贼。当年的闸门在“破四旧”中都被破坏了,但从门框下方6个边长约10公分的方形石孔中,依稀可见当年的森严。

  艰难的文化保护之路

  以前在古村一侧还有一座800多年历史的岐山古庙。村长说,这座庙是长岐村的真正渊源,所以长岐村一开始建村的时候就叫“岐山”。但由于忌讳古庙名字被重复,因而村名后来改成“长岐”,寓意“长期居住在岐山”。而那座古庙在1960年的兴修水利大潮中,被拆除了事。

  如今村里没多少人知道还有一个岐山古庙,年轻一代的、富裕起来的村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搬到水塘对岸新村。老村内现已无多少居民居住,在每条巷子呆上10多分钟,才能偶尔见到一个深居简出的老人,和几个来此玩耍的小孩子。虽然,这更有利于完整地保存古村风貌,但没人收拾打理的房子也会残破得最快。

  古村在破“四旧”时遭到严重“伤害”。村长回忆说,很多以前有的闸门、雕刻、神像和民间风俗,在那个时期都遭到了破坏。据悉,那时候的卢氏祠堂曾来了一支红卫兵拆除队伍,他们还想拆祠堂的壁画,当时,500多名村民闻讯赶来保护,日夜不间断,最终才令拆除队伍知难而退。

  记者手记

  建筑是一种历史的标本,而古建筑则更是今人窥视古代社会文化的窗口,人们通过实体的建筑便能直接感知文化。然而建筑不是牢固不破的,兴建新建筑会挤占老建筑的空间,断绝其承载的文化的生命。长岐村人有幸将一整座村庄保留了下来,为保护古村落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从后山文笔顶山上俯瞰老村,错落有致的老屋颇为壮观。

斑驳的瓦顶长着青苔,但仍可见当年颜色。

长岐村长卢健志带领记者寻访古阶青石。

古朴的村里,小孩的笑容显得格外鲜亮。

70岁的卢景太老人如今一直守着卢氏祠堂


主办单位: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公正路28号银都大厦8楼市文联
电话:0757-83283118。ICP备案编号:粤ICP备05098089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240号